学分,创新创业类课程至少修满2学分;其他4类课程为选修课程,不设最低学分修读要求。通过必修、选修课程设置,引导同学们在第二课堂中既“均衡发展”,又“学有所长”。
3. 围绕“一体化”建设思路,促进一二课堂互动互融。聚焦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一院一品、一院一特”的课程项目建设理念,开发以专业为单位、有效衔接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的课程项目,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互动互融、互补互促。如,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构建了包含环保知识宣讲、漓江水质监测、环保科技作品设计大赛等多项子活动的第二课堂课程项目“环保春天行”,商学院构建了融合金融精英挑战赛、房地产策划大赛、物流知识竞赛等8项专业竞赛的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商学期”,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打造了包含名人堂、平面展、影视展、作品竞赛等多项子活动的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广告文化周”。
4. 坚持“精品化”建设方向,助推课程项目提质升级。学校高度重视“第二课堂成绩单”精品课程建设,建立专项支持精品课程建设培育,着力打造一批“第二课堂成绩单”金课。人文素质教育教学部开发了“尚礼学堂”,艺术馆开发了“尚艺学堂”,各校级学生组织承担了“实践育人‘百千万’工程”、“社团公开课”等10余门第二课堂精品课程建设。同时,学校应对疫情防控新常态,开发系列第二课堂线上课程,“读史明志——走近湘江战役的峰火岁月”“创新创业网上学堂”“‘金种子计划’线上培训”等一批高质量网络第二课堂精品课程应运而生,确保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充足供应,提升了第二课堂课程参与率和覆盖面。
三、 案例简评
桂林理工大学构建起质量较高、结构科学、功能完备的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体系,与第一课堂互动互融,有效提升了共青团在人才培养大局中的贡献度,为高质量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打下坚实基础,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有益思路。
工作案例2
“多级联动审查”确保第二课堂课程质量
河北工业大学
一、探索背景
第二课堂课程项目立项审查制度是提高课程项目供给质量、提升育人成效的保障。河北工业大学建立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多级联动审查”制度,严把课程入口关、质量关,确保课程项目科学设计、规范开展、有效供给。
二、主要做法
1. 建立工作机制,打造“主力军”。出台《河北工业大学第二课堂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成立由校领导任组长的第二课堂工作领导小组,有序推进课程项目体系建设、立项审查、运行保障、质量评价等工作。立项审查由校团委、专门工作委员会、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多级联动、协同实施。第一级由校团委负责;第二级由青年教师、企业导师、管理干部、团干部及学生代表组成的六个专门工作委员会负责,每个专门工作委员会负责审查一个类型的第二课堂课程项目;第三级由各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
2. 规范准入标准,用好“指挥棒”。深度推进一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强化顶层设计。一是将学分设置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校院两级第二课堂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二是借鉴第一课堂课程教学大纲模式,设计《第二课堂项目课程化培养表》,要求第二课堂供给主体明确课程项目名称、项目类别、育人目标、项目方案、学分标准等信息,作为立项审查的基本依据。
3. 明确工作职责,深耕“责任田”。严把第二课堂项目申报流程,明确各级审查重点。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作为课程项目的主办单位或指导单位,负责对课程项目的规范性、完整性进行初审;专门工作委员会作为评审专家,对课程项目的思想性、实践性和科学性进行复审;校团委作为课程项目体系建设主责单位,对课程项目运行情况、建设质量等进行终审,在统筹协调、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内容把关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4. 强化闭环管理,促进“内循环”。完善以立项审查为核心的课程项目质量循环优化机制。一是守住入口,课程项目在任一环节未通过审查的,进入修改或终止流程;二是把控过程,校团委牵头成立第二课堂项目过程监督小组,重点对项目筹备组织及实施过程进行抽查指导;三是注重评价,学生需对参与的课程项目进行线上打分才能获得有效学分,各级供给主体依据项目评价得分情况及时优化供给内容,不断提升供给质量和育人成效。
三、案例简评
河北工业大学摆正“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项目“量”、“质”、“效”的逻辑关系,牢牢把住课程项目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建立起“多级联动审查”制度,实施严格的准入退出机制,确保第二课堂课程项目论证科学、实施过程科学严谨、育人目标有效达成、育人功能充分彰显。
工作案例3
以学年学分制为牵引构建记录评价体系
安徽工业大学
一、探索背景
记录评价体系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高质量实施的牵引。安徽工业大学探索构建以第二课堂学年学分制为核心、以学分标准体系为支撑、以相关配套制度为保障的“第二课堂成绩单”记录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参与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
二、主要做法
1. 实施学年学分制,抓牢“牛鼻子”。学校出台“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方案,建立第二课堂学年学分制,规定学生需修满12学分方能毕业,并将学分总量要求具体分配至每个学期,有效避免高、低年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冷热不均”现象。学校团委积极发掘“第二课堂成绩单”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交汇点,推动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丰富课程供给,打造“百项第二课堂精品课程项目库”,以学年学分制为牵引,引导学生自主确定成长发展目标,自主选修相关课程。
2. 构建学分标准体系,把准“关键点”。坚持客观性、规范性、简便性原则,出台《“第二课堂成绩单”积分标准及学分计量方法》,明确学分评价和认定基本依据。学生第二课堂成绩采用积分换算学分方式计量,同一模块项目每5个积分计1个学分。为破除唯次数、唯时数问题,学校出台《课程项目积分标准细则》,针对不同类型课程项目设置不同积分标准,重点改进讲座报告、文艺演出、竞赛比赛等课程项目评价标准,既明确规定学习数量要求,更严格设置学习质量要求。
3. 健全配套制度,完善“保障网”。坚持“谁主办、谁评价”原则,由课程项目主办方依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课程项目质量标准大纲》,对学生是否达到学分标准进行评价。探索建立学业预警、违纪处罚等配套制度,健全完善学分审核、公示、认定、备案流程,定期跟踪反馈,对未完成学年学分的同学进行学业预警;对弄虚作假获得学分的学生,经查实认定,取消其相应项目积分,并根据学生管理相关规定给予处分。
三、案例简评
安徽工业大学充分挖掘学年学分制的价值内涵和运行机理,构建以学分制为牵引的“第二课堂成绩单”记录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能力素质的精准衡量、科学引导和全面呈现,有效提升“第二课堂成绩单”育人效果。
工作案例4
提升“第二课堂成绩单”价值应用“含金量”
东北大学
一、探索背景
价值应用体系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的关键。东北大学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第二课堂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打造全方位的价值应用体系。
二、主要做法
1.定好“总航标”,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党委出台《东北大学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将“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评奖评优、保研升学、推优入党的重要评价和用人单位招聘录用的重要参考。各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制定实施细则,如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将学生第二课堂积分作为综合素质测评成绩之一,按照成绩排名推荐各类奖学金及相关荣誉称号人选;信息学院将学生前三年的“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研究生推免工作的佐证材料,结合学生第一课堂成绩和面试成绩,为每名学生测算综合推免分数;文法学院设立专门考评中心,创立“第二课堂会议制度”和“第二课堂认证制度”,将“第二课堂成绩单”纳入评奖评优、就业择业等实际应用。
2.压实“助推器”,服务共青团政治录用。学校制定《东北大学推荐优秀团员作入党积极分子及党的发展对象工作实施细则》、《东北大学团内评优评奖办法》,明确将“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推优入党和团内评优须满足的基本条件。如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引导团员青年和入党积极分子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类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并将参与经历、获奖情况、获得积分等作为“青马学员”选拔、团内推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重要参考因素。
3.找准“着力点”,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将“第二课堂成绩单”纳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措施,《东北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共青团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功能,系统提升第二课堂育人实效,着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将“第二课堂成绩单”纳入“双一流”建设任务体系,形成对“双一流”建设的有效支撑,《东北大学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构建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将第二课堂学分转换机制纳入‘三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造就创新人才”。学校要求各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充分结合学院培育方向、专业特色、学生特点打造特色鲜明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
三、案例简评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共青团政治和社会功能、支撑高校人才培养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发挥作用、体现价值的重要方面。东北大学探索构建起全方位的价值应用体系,有效提升“第二课堂成绩单”价值应用“含金量”,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有效提升共青团育人功能起到重要牵引作用。
工作案例5
校企共书“成绩单”打造学生就业“通关卡”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一、探索背景
就业是人才培养的出口。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精准对接企业用人需求,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体系,推动“第二课堂成绩单”形成社会功能,服务学生成长发展,促进学生就业创业。
二、主要做法
1. 统筹推进、联动育人,校企协同打造“第二课堂成绩单”。学校通过线上统一征集、线下分工对接、重点走访调研等形式,定期收集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和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反馈意见,依托校企合作机制,联合省内多家交通行业用人单位科学设计、协同开展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如路桥学院开设“工匠班”,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桥梁建筑类模型设计、选材、制作、试验,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联合进行深度指导,学生完成预定任务后获得“第二课堂成绩单”和“桥模制作匠士证”双认证,逐步形成校内校外齐参与、教师学生有获得、行业企业肯认可的第二课堂育人格局。
2. 全面记录、可信参考,学生就业凭借“第二课堂成绩单”。将“第二课堂成绩单”纳入学生个人档案,形成以第二课堂素质素养认证为基础,学生自主应聘、企业校园招聘、学校重点推荐全覆盖的工作机制。近两年,学校路桥类、汽车类、通信类专业毕业生约2000余人将“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求职就业材料,400余名同学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精准匹配企业并被录用。
3. 动态量化、多维评价,企业选人参考“第二课堂成绩单”。“第二课堂成绩单”客观记录学生参与的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及其参与过程、参与方式、获得奖励、考核结果等要素,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客观评价和权威证明。学校建立面向社会用人单位宣传推广“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常态化机制,健全学校企业双向认证“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制度化措施,推动“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企业选人用人的重要参考。路桥类、汽车类、通信类20余家用人单位已将“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招聘录用的必考指数,“第二课堂成绩单”逐步成为用人单位实现精准招录、人岗匹配的重要依据。部分企业在学校设置第二课堂建设基金,共建第二课堂合作基地。
三、案例简评
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背景下,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统筹校内教育教学资源和社会用人需求,打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链条,有效推进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发挥积极作用,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工作案例6
破除“梗阻”,让第二课堂“活”起来
武汉大学
一、探索背景
健全顺畅的组织实施机制是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高质量实施的保障。如何破除运转中的“梗阻”、有效统筹各方力量、提升第二课堂运行活力?武汉大学通过健全机制、搭建平台、凝聚合力,有效保障“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全校通畅运转,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服务人才培养发挥积极作用。
二、主要做法
1. 聚焦“人才培养”点,以“两进”为目标,健全工作机制。学校党委将第二课堂与教育评价改革、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机制,以“进人才培养方案、进学生档案”为目标,推动“第二课堂成绩单”切实服务立德树人大局。发布《关于制定2020年学生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武汉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管理办法》,为“第二课堂成绩单”有效运行夯实制度基础。
2. 抓住“全程育人”线,以“一体化”为路径,搭建工作平台。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进行系统设计、整体规划,实现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全程培养和跟踪记录,打通服务青年的“最后一百米”。在工作路径上,着力推动三个“一体化”:责任一体化明晰,借鉴第一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印发《第二课堂用户手册》,明确参与主体的学习任务要求、运行主体的活动供给要求、记录评价主体的管理服务要求;工作一体化推进,细化职能部门和院系工作职责,明确第二课堂各模块任务,从课程项目、认证管理、价值应用等方面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提供全方位支撑;信息一体化连接,第二课堂信息系统、教务系统、教师干部人事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打破“数据孤岛”,构建学生参与、教师指导、单位保障的共用共享平台。
3. 拓展“全员参与”面,以“工作组”为抓手,凝聚工作合力。成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组长,统筹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生工作、就业指导、后勤服务等部门全员参与、联合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校团委。各学院(系、培养单位)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牵头,结合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完成“五个一”探索,即“成立一个工作专项小组,出台一套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一个第二课堂精品项目库,建立一套班级—年级—学院的工作系统,进行一项特色创新”。学校积极拓展社会资源,吸纳校友、用人单位负责人等参与第二课堂工作,最大程度地凝聚全员育人合力。
三、案例简评
武汉大学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总目标层层分解,统筹各部门明确着力方向和工作任务,聚点串线拓面,形成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健全顺畅的组织实施机制有效延伸了共青团工作手臂,推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有效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有效融入学校育人工作大局。
工作案例7
创新打造“第二课堂”沉浸式教育体验中心
北京科技大学
一、探索背景
为增强广大同学参与第二课堂的获得感、成就感,让“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可观可感,北京科技大学建设第二课堂教育体验中心,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让“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看得见”、“学得懂”、“用得实”。
二、主要做法
1. 打造互动展示馆,让学生“看得见”。搭建信息墙、数据屏、互动角、VR智能体验舱四大模块,全方位解读“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项目体系、记录评价体系、价值应用体系、数据信息体系和组织实施机制,立体展示第二课堂课程模块和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真看、真听、真体验”中深化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理解和认识。推动学院团组织结合学科特色建设二级展示体验中心和实践教育基地,科学解读本专业第二课堂培养方案,实地展示第二课堂优质课程和精品项目。目前全校已建成67个二级中心和基地。
2. 实施团日体验课,让学生“学得懂”。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宣传解读融入新生入学教育,依托“我的大学我的中国梦”主题团日活动等载体,组织全体新生以班级团支部为单位参观第二课堂展示体验中心,引导学生寻梦、筑梦、逐梦,明确实现梦想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和需要参加的第二课堂课程,树立人生目标。目前已有500余个支部、超过1.2万名学生参观展示体验中心,有效激发了参加第二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开发应用服务站,让学生“用得实”。突出展示体验中心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开发建设第二课堂数据“大屏幕”,实时监测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供需动态和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即时情况,精准采集、智能分析、动态反馈第二课堂数据,定期发布《第二课堂育人蓝皮书》,学生可根据自身成长目标一键获取“第二课堂项目推荐榜”。展示体验中心现场设置自助打印机,学生可以现场打印“第二课堂成绩单”等专属资料,让学生“一站式”享受第二课堂服务的便利。
三、案例简评
北京科技大学依托实体化的第二课堂展示体验中心,发挥共青团实践育人优势,科学设计开展宣传解读、教育引导、成长服务等活动,有效激发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内生动力,有效促进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高质量实施。
1. 目标要求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要求,进一步提升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以下简称“第二课堂成绩单”)在学校立德树人任务中的贡献度。到2021年底,全国60%以上的高校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用3年左右时间,推动覆盖全国80%以上高校。
2. 工作原则
2.1 聚焦立德树人。突出共青团为党育人的根本任务和实践育人的基本方式,兼顾拓展技能素质,重点促进学生团员提升政治素养和思想境界,引导广大团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提升发展质量。持续提高第二课堂课程质量,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工作体系和制度体系,推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有机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大思政”工作格局。
2.3 强化评价导向。提升“第二课堂成绩单”价值应用功能,将理想信念、政治素养、道德品质、能力素质等育人成效 显性化,为青年人才政治举荐、表彰激励、求职升学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学科评估等提供重要依据。
3. 课程项目体系
3.1 科学定位课程体系。强化“第二课堂成绩单”思想政治引领功能,注重课程项目的思想性、实践性、时代性。鼓励借鉴第一课堂课程教学大纲模式,制定第二课堂课程指导大纲,明确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要求、考核方式等要素,提升第二课堂课程项目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3.2 系统建设课程。依托青年大学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三会两制一课”、主题团日、团校教育等组织育人载体,结合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区报到、社团活动等实践育人载体,构建涵盖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等类型的第二课堂课程项目。探索构建以专业为基本单元的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体系,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互动互融、互补互促。
3.3 严格课程审查制度。严把课程质量关,建立审查主体多元、审查流程严格的课程审查制度,加强准入评估和过程管理,提升课程项目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匹配度、支撑度,引导第二课堂供给主体严谨、有效供给课程项目。
3.4 健全动态管理机制。基于育人目标达成度、学生满意度等关键指标构建课程项目质量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座谈调研、问卷调查、网络监测、抽查检查等手段,制度化、专业化开展质量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课程项目体系动态调整机制,定期整改、停办或淘汰不达标的课程项目,保障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体系实施质量。
4. 记录评价体系
4.1 实施学分制管理。推动“第二课堂成绩单”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第二课堂学年学分数量和必修选修课程类型。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公益、创新创业等类型课程项目应设置为必修课程,文艺体育、工作履历、技能特长等类型课程项目可设置为选修课程。尚不具备学分制实施条件的,可实行积分制或学时制。
4.2 制定学分标准体系。学分标准应包含学习数量和质量要求,数量要求体现为次数、时长等,质量要求体现为课程项目级别(如国家级、省部级、学校级、院系级等)、参与方式(如活动组织者、参加者,团队负责人、成员,成果第一作者、其他作者等)、取得成果、荣誉奖励等。针对不同类型课程项目设置不同学分标准,综合运用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综合评价等方式,构建开放性、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4.3 健全学分评价制度。坚持“谁主办、谁评价”原则,由课程项目主办方依据学分标准授予相应学分。建立由个人或课程项目主办方申报、班级团支部审核公示、学校(院系)团组织认证的学分认定流程。完善学分统计和反馈机制,班级团支部定期核算并通报学分完成情况,对未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及时采取学业预警、指导帮扶等措施。
4.4 形成全面客观记录。在客观准确记录的基础上,为学生形成一张“第二课堂成绩单”,全面准确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第二课堂学习情况,实现育人效果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第二课堂成绩单”记录表现形式可多样,但基本要素应统一,包含学生基本信息和参与课程名称、级别、类型、课程评价、取得成果等内容。
5. 价值应用体系
5.1 引导全面发展。推动“第二课堂成绩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评奖评优、升本推研等评价推荐工作的考察内容或评价指标。具备条件的可把第二课堂学分作为评价推荐的基本资格。
5.2强化政治录用。“第二课堂成绩单”应作为发展团员、推优入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等工作的重要参考或测评指标,为政治录用和人才举荐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支撑。
5.3 支撑人才培养。推动“第二课堂成绩单”有效支撑“双一流”或“双高”建设、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或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等,发挥其支持和监测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
5.4 服务求职就业。推动将“第二课堂成绩单”纳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素质的有效证明。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社会知晓度和认可度,推动“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社会单位选人用人具有规范性、公信力的重要参考。
6. 数据信息体系
6.1 健全数据管理功能。以“数据安全、功能完备、运行稳定、保障持续”为根本,鼓励学校自主开发“第二课堂成绩单”数据管理系统,与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综合管理系统联通交互,实现课程审核、发布、查询、报名、考核、评价、管理等功能,支撑“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有序高效运行。
6.2 保障数据信息安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和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相关要求建设管理“第二课堂成绩单”数据管理系统。将系统纳入学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部门的安全管理范畴,保障数据安全,严禁商业开发。
6.3 强化数据分析使用。加强数据信息采集、分析和使用,定期评估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供需动态、实施质量、育人成效,为动态调整课程项目、提升实施质量提供数据支撑,为学校了解学生成长状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决策支持。
7. 组织实施机制
7.1 加强组织领导。鼓励以学校(党委)名义发布专门实施方案,系统规划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生工作、就业指导、后勤服务等部门共同参与实施的领导保障机制。
7.2 优化运行机制。建立以团干部为主导力量,辅导员、教师、学生骨干协同参与的工作队伍。明确工作职责和评价标准,推动将指导第二课堂课程项目计入教师工作量。加强专题培训和履职考核,推动将考核结果纳入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荣誉评价等指标体系。
7.3 强化督导考核。推动将高校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情况纳入教育评价和督导内容。推动高校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将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评价指标。
附件:深化“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工作案例
附件
深化“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工作案例
一、 课程项目体系
案例1:探索构建高质量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体系(桂林理工大学)
案例2:“多级联动审查”确保第二课堂课程质量(河北工业大学)
二、 记录评价体系
案例3:以学年学分制为牵引构建记录评价体系(安徽工业大学)
三、价值应用体系
案例4:提升“第二课堂成绩单”价值应用“含金量”(东北大学)
案例5:校企共书“成绩单”打造学生就业“通关卡”(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四、组织实施机制
案例6:破除“梗阻”,让第二课堂“活”起来(武汉大学)
案例7:创新打造“第二课堂”沉浸式教育体验中心(北京科技大学)